欧体撇画如篦陆断犀象学我者生,像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 幸福娃 王羲之在醉酒的意境下创作了《写兰亭集序》; *庭坚在醉酒的意境下写50子冠绝至今; 李白在斗酒醉意中创作的诗百篇; 郑板桥在醉酒的情境下画竹; 赵佶在微醺的情况下写了《千字文》。 如此看来,古人之间的交际少不了酒文化,如果没有酒,感觉中国文化要逊色很多。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点太重要了。 提到郑板桥,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只是“墨竹”和“怪”,没想到,他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怪”。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不仅画的墨竹别具一格,很多画作“怪”,写出来的字更“怪”。 他才是真正的把“字和画”都隐藏于作品中大家,比如在他的书法作品里,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他写的撇画像竹叶,捺画像兰叶,直竖像竹竿,点画写得像兰花心,仿佛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一般,每个笔画都有画的韵味。 不拘泥于一个书法载体,有的作品看着像行草,可细看又有篆隶的味道,给人一种既典雅又奔放,书画为一体,融百家为一炉,自成了“板桥体”。 原来最早的时候,郑板桥练字跟我们写的没什么两样,都是通过学习各大书法家的字体,临帖功夫也一绝,写颜体成颜体,写柳体就成柳体。 想起张大千曾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学习最怕说像谁,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很是苦恼,郑板桥日思夜想都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出错了。 有一天夜里,他正在研究王右*的字体,因为想得太入神,手不自觉地在空中笔画起来,不经意间就在自己老伴身上比划起来。 可能笔画得太用劲儿,把老伴给戳醒了,老伴还以为发生什么事儿呢,便问他:“你在干嘛呢?” 郑板桥如实回答:“我在练字啊。” 老伴带着困意随口说:“人各有体,你怎么练到我的体上来了。” 郑板桥一下愣住了,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这日日困惑的问题,被老伴的一句话给点醒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不过,马上问题又来了,要说人各有体,那为什么我没有自己的字体呢? 这就是思考进步的魅力所在,直接点破他自成一格的开始,后来才有“板桥体”。 学习学习,就是在学中不断练习,才有总结和实践心得,那才是真的学到东西。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不仅要传播,还要超越,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古人学习书法的专研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仅仅一个“撇画”,各大书法家却有不一样的见解。 欧阳询把“撇画”比做犀牛或者大象的角和牙,这很具象,更好理解它的体态变化,他在《八诀》里记载:“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有:“撇如陆断犀象。”意思是,撇画要像切断犀牛的尖角,或者像截断大象的弯曲长牙,写的时候,既要锐利又要有坚硬的质感。 从外形上看,犀牛角和大象牙与“撇画”最贴切,写的时候,因为长短粗细变化的不同,还有细微的改变,长者劲健舒展,短者挺拔迟重。 古人把撇画又叫掠画,就像女孩子撩头发时的状态,既有飘逸轻盈,又有强韧出劲的感觉。 陈铎曾在《翰林要诀》写:“点首撇尾右出微仰,如篦之掠发”就是这个意思。 蔡邕在《九势》里写:“掠笔,在于攒锋峻超用之。” 李世民的《笔法论》有:“为撤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在《永字八法》里:“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心至卷处。” 各大书法家,各有各的诀窍,每一种都有于策势以轻注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 写法干脆利落,涩而有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左出谓之掠。 其实,不管哪种风格写法,只要符合作品整体韵味,协调舒适就没问题。 不过,谁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在拥有自己风格之前,扎实基础要打牢,火候足了,韵味出来,风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撇”画看起来好写,实则起笔、行笔皆有讲究。掌握撇画的行笔方向和弧度,尤其注意带尾部的运笔出尖要点。 短撇--逆锋起笔,向左45°方向,捻转笔管,调整笔锋中锋行笔,力达笔端慢慢带尖出锋收笔。 竖撇--与短撇起笔相同,运笔方向先竖再撇,过程运笔要慢和稳,出锋收笔要快,险劲锋利。 长撇--长撇的起笔和收笔,融合了短撇和竖撇,只是中间行笔方向有所变化。 写“撇画”不能犹豫不决,做到快准狠,写之前要认真观察,做到心中有数,注意笔画粗细变化,提按都要自然流畅,才能写得漂亮。 书写有趣的地方,就是一撇一捺里都有故事…;一笔一墨的稳健中,都见证了成长。练字,练的是手,可静的却是心。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jjjz/20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沙滩,比基尼美女,还有不怕人的海豚你确
- 下一篇文章: 这5种文玩,是带血的文玩,你觉得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