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晚期玉器——园雕圣水牛。

长4.8公分,高2.3公分,厚1.7公分。

殷商晚期玉器——园雕圣水牛

和田碧玉,玉料颜色呈绿色,受沁后局部有深入玉里的白色沁斑,玉表有侵蚀坑。

立体园雕,整体为长方形,头部直径较小,臀部直径较大,平行四边形眼镜,但是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条砣线,其靠近边缘的一条砣线省略了,这是殷商后期玉雕动物平行四边形眼睛的惯常技法。虽然省去了一边,但由于这一边靠近边棱,人的视觉习惯,并没有觉得少了一边。值得注意的是,两只牛角弧形弯曲平贴于头顶,角上横向砣刻短阴线,殷商玉牛中,唯有一种现在已经绝迹的圣水牛的牛角,才有这种横向的砣刻阴线,一般水牛、*牛的角上是没有这些横向砣刻线条的。前端有鼻、鼻孔,鼻孔的刻画非常细腻,砣刻线条刚劲有力,鼻孔明显较一般水牛或*牛要大得多。一条长阴线刻画出牛的嘴缝,两只耳朵采用大面积减地砣刻法,使耳朵突出于器表,然后再将耳朵中间砣成凹形,凹形周边留出耳朵的轮廓线,于是两只立体的、造型清晰准确的耳朵出现在牛的双角下。这种耳朵的砣刻技法,在殷商后期的有耳朵的动物身上经常出现,不仅立体圆雕动物有,甚至在平雕动物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有意思的是,这种造型的耳朵,一成不变地出现在不管是虎、老鼠、牛还是兔子等等的头上。这似乎也说明了,殷商玉器的造型设计、砣刻工艺有极其严格的统一程式。

殷商晚期玉器——园雕圣水牛的耳朵

牛尾从牛的臀部上方开始,采用减地法砣刻出立体状的牛尾,前后肢体只用了两条弧线,就刻画出了牛的肢体轮廓,显露出肌肉的质感。

牛的下肢体没有刻画,但是在艺术上,却没有使人觉得有什么缺憾,商代先人在玉器砣刻技法上的突出重点、夸张特征、不囿于小处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这件园雕的殷商后期的圣玉牛,不同于北方常见的*牛,“商王朝地处中原地区,以种旱地作物,如小麦为主,所用耕牛多是*牛。但今所见到的商代玉牛,不论其牛头,牛面和整体牛形,包括“妇好”墓出土的多件玉牛,均以南方才有的水牛为标本摹作而未见*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引起考据家的注意。看来不外乎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中原地区,仍是温暖潮湿地,这在今时发现仅在南方和东南亚才有的大象和犀牛遗骨可为证,同样情况,这些地区的耕作和饲养均只有水牛;二是当地人喜欢水牛,即使第一个原因不存在,该地当时都是*牛,但因物以稀为贵,把水牛当成异奇物,进而摹作工艺品赏玩结佩。用水牛制品作奉献祖宗神庙的贡品,亦显得礼重高贵。”

此说当没有异议,安阳殷墟确实出土有大象、犀牛等目前只有南方才有的动物遗骨,作者本人也收藏有殷商象牙雕作品。说明多年前,地处中原的安阳,古气候的确比现在温暖湿润的多。

这件玉牛与现在的水牛有所不同:它的双角弯曲度较大,牛角呈三棱形,角上有沟槽,这是殷商时代安阳大量存在的一种水牛,古生物学家在安阳殷墟经过大量的发掘、考察后,证实这种已经绝迹的水牛正是古生物学上命名的“圣水牛”,殷墟已经有大量“圣水牛“遗骨出土,数量竟比*牛遗骨还多,可惜这种当时比*牛还要普遍的水牛,现在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绝迹了。商代甲骨文“牛”字的最大特征就是两只弯曲的大角,说明甲骨文中的“牛”字也是根据“圣水牛”的原型来象形构字的。

殷商晚期玉器——园雕圣水牛的嘴部特写

能够收藏到现在已经绝迹的、多年前写实的“圣水牛”玉器作品,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在牛的后腿与底面之间,有一对钻孔,钻孔在两个互为90度的平面上,可供穿绳佩系。

殷商晚期玉器——园雕圣水牛的另一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jjjz/2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