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德*对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而当时德*的武器装备与苏联相比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特别是双方都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坦克集群作战。但随着德*的不断深入,他们发现德*当时装备的主战坦克在面对苏联T34坦克的灵活机动性和防护性时,存在一些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开始对现有的主战坦克进行改进,利用现有坦克的底盘和88毫米反坦克炮的优势基础,研发制造出了一款履带式88毫米口径的自行反坦克炮。当时德*的高层对这款装备的性能也感到十分满意,并最终被命名为“犀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在后来的战役中,德*的这款反坦克炮对苏联以及盟*的坦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该炮能够发射钨芯穿甲弹,在米的距离上能够轻松击穿毫米厚度的坦克装甲。当时面对盟*所使用的坦克几乎没有能够防御德*这款反坦克炮的打击。

此外,犀牛车的外部并没有加装厚重的防护装甲,炮塔采用敞篷设计,不但减轻了车体的重量,使其在战场上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而且人员有较为宽大的战斗室,再加上敞篷结构,德*乘员反应在没有近距离步兵火力的射击时,犀牛操作起来还是比较不错的。

犀牛车自重24吨,车主与炮手人员共计4人,车内装载炮弹40发。不足之处就是车体的高度达到了3米,不利于战场上的隐蔽。有时在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由于其防护性能比较薄弱,在敌*步兵的近距离射击会对坦克乘员造成很大伤害。也正是由于这样,德*对后来的犀牛车进行了改进,逐渐增强了防护性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wxtz/2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