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地区博物馆中的文物,大部分都是从古墓中出土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民间百姓上交给国家的。在上个世纪,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受到了重视,随之全国各地就建立起了许多地方博物馆、文物局。地方上的博物馆没有文物,自然会很尴尬。为了搜集文物,地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经常会下乡搜集文物,这对填补民间文化空白起到重要作用。上个世纪60年代,陕西兴平县豆马村,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叫作赵振秀。某一年赵振秀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取土,没想到却让他挖出了一个很大的陶罐。很快赵振秀挖出宝贝的消息,就在当地传开了。就连陕西文物局的专家们,都得知了这一消息。得到消息后,文物局立即派出几位专家来到了豆马村,几位文物专家真是不容易,毕竟当时交通并不发达,他们是一路骑着自行车来到豆马村的。专家们来到赵振秀家中后,立刻开始对他挖出的陶罐进行鉴定。结果专家们发现这个陶罐已经非常破旧了,估计陶罐是被当时的赵振秀给挖坏了所以陶罐的价值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一路辛苦而来的专家对此,不免感到有些失望。专家来到赵振秀家中的时候,恰巧赶上了吃饭的时间。热情好客的赵振秀,就邀请几位专家留下来一起吃顿便饭。农村人都很好客,专家们也没有拒绝赵振秀的热情邀请。在吃饭的时候,赵振秀捧出了一坛自家腌制的咸菜,他想让专家们品尝一下。可几位专家一看到装满咸菜的罐子,就惊呆了。专家们立即问赵振秀,咸菜罐子的来历。赵振秀告诉专家,自家的咸菜罐子,也是自己从土坡上挖出来的。这个装咸菜的罐子,让在场的专家无不眼前一亮。因为罐子的造型是一头犀牛,且很明显该器物还是一件青铜器。专家估计青铜犀牛罐起码有数千年的历史。于是专家便放下饭碗,心急火燎地鉴定起青铜犀牛罐来。最终几位专家一致断定,青铜犀牛罐一定是一件国宝。没想到如此珍贵的文物,却被农民赵振秀当成家中装咸菜的罐子,实在是让在场的专家们感到有些心疼。后来青铜犀牛罐自然是被专家们给带回了博物馆。经鉴定,赵振秀家中的咸菜罐子,就是错金云纹青铜犀尊。这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的工艺品,造型堪称一绝。因为它采用了犀牛的独特造型,且这一造型放到现在都不过时。可以说错金云纹青铜犀尊,是青铜器里的一件奇葩文物,绝对的国之重宝。尊是诞生于商朝时期的大型盛酒器皿与礼器。以鸟兽为造型的盛酒礼器都被统称为尊。赵振秀挖出的犀牛尊高约34厘米,长约57厘米,重约13.5KG。如此重量的犀牛尊,却被赵振秀当作家中的咸菜坛子来使用,不得不说他真的有些心大。该犀牛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整体不仅肥壮,四肢短粗,且西汉工匠还做出了犀牛皮厚多褶皱,肌肉隆起,神态威猛霸气等特点。文物专家判断该犀牛尊的造型,取自苏门犀的形象。该犀牛尊头长颈粗,头部右侧口边有细管状的流线沟槽,吻部上生有二角,鼻孔圆张,眼睛使用蓝料镶嵌。犀牛尊闪烁着咄咄逼人的目光,隐隐透露出暴躁的脾气。该犀牛尊的背部有注就所用的椭圆形口,上面是可以开阖的活动铜盖,铜盖上没有纹饰。犀牛尊全是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有*金和白银细丝,镶嵌的云纹。这些云纹不但有极强的装饰性,还让犀牛全身的铠甲“厚皮质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犀牛尊古拙华贵无比,耀耀生辉堪称旷世佳作。值得注意的是犀牛尊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西汉时期,我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苏门犀这种稀有生物。从商朝到战国,我国古人就把犀牛视为一种神奇的动物。犀牛造型的盛酒礼器也随之诞生。错金工艺在青铜器身上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到了西汉后期这一工艺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错金工艺是指“镶嵌”和“错”,两种工艺技法。“镶”是指把饰品嵌进去,“嵌”是指把饰品镶在空隙里。“错”是指用靥石加以磨错使其变得光平。目前陕西老农赵振秀挖出的错金云纹犀牛尊,就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参考资料《文物》《古代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shhj/2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