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也就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应朋友之邀,再观成都博物馆。或许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西侧,矗立着一座闪烁着金属光芒与“翡翠”光泽的现代建筑,结合了古蜀文化中对“金、玉”的尊崇,馆体外围由金色的铜与透明玻璃组成的无数三角形拼接而成,极具时尚与艺术气息,那便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馆中收藏20余万件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衣食住行无不涉及,从多个维度,跨度数千年,每一件文物都无声地讲述着鲜活的史上蜀都。而今天要说的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说到犀牛,或许很多人更熟悉的是那幅在版画界有着极高地位的《丢勒的犀牛》,和丢勒刻刀下身穿盔甲体形魁梧的犀牛不同,成博的石犀“腿短头长”,更有几分“亲和力”,成都本地人多称之为“萌牛牛”。这座石犀可不简单,它的发现与收藏过程就极为曲折。年8月,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正式开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展开,四个月后,一只石兽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风格粗犷,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通体长3.3米,宽1.2米,高1.7米,总重达8.5吨。而这次考古,并非首次发现石犀,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钟楼破土动工时,这只石兽就已初现,由于条件限制,经专家建议,并未擅动,而是选择继续掩埋尘封,而这一埋,便又是四十年,直到年随着钟楼拆除,“天府广场钟楼基脚埋着石兽”的呼声引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shxx/2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