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尝时鱼》明·储巏江南四月笋蒲清,海错时鲜亦有声。玉骨箸横犀角细,素鳞盘映水晶明。官船载去唯充荐,渔网遮来不管征。此日尝新增感慨,野人芹曝愧平生。鲥鱼时鱼,即鲥鱼,泰邑沿江一带较多(清代《海曲拾遗》),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其中,鲥鱼味道尤其绝佳,一度被视为水中珍品,纳贡之物。古谚说“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篓。”每年四月,鲥鱼进入捕捞季节,人们以品尝鲥鱼为季节盛事。乡贤郑板桥也曾应时写下:“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鲥鱼明代泰州鲥鱼,已然成为一种名贵时鲜。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其最急冰鲜,则尚膳监之鲜梅、琵琶、鲜笋、鲥鱼等物。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鲥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又有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这则资料说了三件事:一是鲥鱼特别注重新鲜,挂网即死;二是鲥鱼成为当时皇家贡品,三是运送鲥鱼路途艰难,与进贡荔枝一样,故有“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之说。储巏(—),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连中解元、会元,殿试二甲第一。一生为官清正廉明,累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三品)。去世后,明世宗赐谥“文懿”,追赠礼部尚书,荣显一时。对于家乡鲥鱼的称赞,可从储巏的细致描绘中感受出来。每逢江南四月,竹笋、菖蒲便从泥土里钻出小脑袋,清秀可人。海鲜(*海)、江鲜(长江)、湖鲜(溱湖)、河鲜(里下河)纷纷登场。明代泰州,这四种时鲜都有。吃鱼,是最常见的一种饮食方式。溱湖八鲜全诗没有格律问题。颔联,对仗谨严,诗人使用文学性语言,将筷子和鲥鱼玉骨横陈的样子,比作细长的犀牛角;将置于盘中白色的鱼鳞,比喻一颗颗明亮的水晶,真是明艳动人,让人舍不得吃。欣赏完其貌,接下来应写鲥鱼味道如何鲜美。比如词人贺铸笔下: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鲥鱼的味美,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思念。也有说味道虽美,但鱼刺太多的。比如,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可见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可是,储巏不这样写。他宕开一笔,转而写官家的横征暴敛与渔民生计艰难。储巏储巏对于家乡是带着深深的个人感情的,他一生孝敬母亲,热爱工作,在当地百姓口中留下许多动人传说。这次品尝鲥鱼,心情却与以往大不相同。成为贡品的鲥鱼,让渔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心中甚为不安。颈联,诗人用“官船载去”对“渔网遮来”,“唯充荐”对“不管征”,表明官民在鲥鱼问题上的对立立场。官家不管渔民生计,只管一味地充荐媚上,着实让人生恨。尾联,诗人道出尝鲥鱼的滋味,不是味美,而是感觉对不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上来的鲥鱼。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名官员,没能解决渔民的生计问题,深感愧疚,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多少年后,平民诗人吴嘉纪从盐民的角度来写鲥鱼,又是另一番滋味:打鲥鱼,暮不休。前鱼已去后鱼稀,搔白官人旧黑头。贩夫何曾得偷买,胥徒两岸争相待。人马销残日无算,百计但求鲜味在。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一首诗好不好,不但要看对仗的妙不妙,更要看语言背后的格局与气象,亦即思想深不深。如果只是一味的描写鲥鱼的美味,那就没什么深意了。如今,鲥鱼几乎绝迹,古人诗句“鲥鱼不见江边来”,不幸应验。人们只能在四月静静回味鲥鱼“鳞品第一”的盛世殊荣了。-作者-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shhj/2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