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古韵信量桥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059.html古韵信量桥文/董士君沂南县境内有两座造型典雅的古桥,尤以信量桥为重。信量桥位于辛集镇苗家曲村中,东西横跨苗家曲河(原名潮沟河)上。大约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处在南北交通的要道上了,后来的青(州)沂(州)古道(沂州:年,北周改北徐州为沂州,临沂称沂州,自此始)就经过这里。年前的益(都)新(沂)公路即经过此桥。该桥为石块垒砌拱形桥。桥长60米,宽4.6米,高6米,桥面平缓。东引桥50米,西引桥30米。拱形桥洞11孔,每孔宽4.2米,高4.6米。原在东西桥头的石柱上各有石狮一对,桥中间南北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石猴,其它石柱形状有鼓型、球型、香炉型、宝石型、酒壶形、安瓶形等。栏板浮雕内容有:龙虎争斗、仙人指路、寿星赴会、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南极仙翁、犀牛望月、喜得连科、荷花仙子、王祥卧鱼、梅鹿同春、文武学堂、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白猿偷桃、凤凰牡丹、耄耋富贵、彭祖养生、麟吐玉书、马上封侯、芙蓉鹭鸶、竹影孔雀等祥和吉庆图案,形象生动,雕刻技法娴熟。均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细部层次起伏较大,有较强的立体感。在桥孔上部南北两侧,分别刻有11个龙头和龙尾,另在西引桥南侧刻有一龙头,北面无尾,为当地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他是当地民间所生,因是凡胎,所以不列仙班。但他旱时行雨,造福老家百姓,当地人们在造桥时没有忘记他,所以把他列在了西引桥上。由于流水冲击,该龙头曾落于河道流失。该桥始建年代无考。桥西原有一残碑,上有“……正统囗年重修之……”的字迹,现残碑已无。明嘉靖四十四年(年)《青州府志》记载了沂水县的四座石桥:“望仙桥,在县南五十里。高桥,在县北五十里。曲石桥,在县南七十五里。河阳石桥,在县南一百里。”清康熙十一年(年)《沂水县志》记载了四座石桥:“望仙石桥,城西南三十五里。高桥,城北五十里。苗家曲桥,城南七十五里。河阳白龙桥,城南一百里。”这是方志中最早出现信量桥的记载。“曲石桥”和“苗家曲桥”即同为现在的信量桥。原来记录桥的修建历史的石碑,年修公路时一部分填了渊子,年重修益新路时又把剩下的石碑连同大街上铺的石条子都拉去填了水湾。原有一石碑记载大明嘉靖三年重修信量桥,首事人高达、于文中,从备料到竣工用了32年时间;另一石碑记载大明万历二十年重修该桥。另据张家汪西村《张氏族谱》和张林墓碑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张林募捐重修信量桥(详情见本章第五节《张翰公墓志》),历时4年。今桥东头尚立一石碑,为“仲久张先生善行可风碑”,立碑时间“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夏历端阳月吉日”,为“重修信量桥首事公议建立”。该碑保存较完整,高厘米,宽73厘米,原20厘米。碑帽长厘米,高73厘米,帽顶长厘米。无具体碑文。张仲久原名张熙恒,字仲久,是今沂水县*山铺镇岳庄村人,生于清光绪元年(),卒于年,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善人”。民国十一年(),一场特大暴雨冲毁了信量桥三个(一说两个)桥洞,张熙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shhj/21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央视西游记又一演员去世,你还记得金平
- 下一篇文章: 防偷猎肯尼亚警卫24小时持枪守护2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