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7月入汛以来,成都持续经历暴雨,平均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多了1.5倍,位居历史同期第二位。在经历暴雨洗礼的同时,成都人民关于下雨调侃的话题也不断成为微博热搜。近日,关于“石犀归位”的话题更是被人们广泛传播。本着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尽管石犀与暴雨没有任何关系,但却不得不说一说,关于石犀的故事。

公元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的“子城”全部拆毁,并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尽管只是一座王府,但其类似北京紫禁城的庞大建筑群俨然有着皇宫的巍峨气派,被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在建筑群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

20世纪70年代,成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将皇城坝上的许多建筑进行了拆除,重新修建大楼。年11月修建电信大楼之时,发现地基深处埋着一个巨大的石兽。但由于其体积过于庞大,加上施工进度的推进加快,未能将其再做发掘,又被深埋于地下。

年钟楼被拆除,地下的石兽得以重见天日,人们通过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可以进行挖掘,但由于石兽太过庞大,挖掘和起吊都很困难,未能完全将其开发出来。

年,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一直在地底沉睡的石兽被吊上地面,这件大型圆雕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其形状与犀牛的形态相似,被称之为“石犀”。

在此之前,成都也有关于“石犀”的记载。李冰死后,蜀人为祭祀李冰而修建太守庙,后改名为圣寿寺、空慧寺。陆游《老学庵笔记》:“石犀,在李太守庙内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南宋时期,原本的河道已变成了现如今的耕地,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石犀风华日益严重,到明朝时,只剩下一个大概的“牛”的形状。抗战时期,风华后的“石犀”被人们用于建设旗台,在现在的28中学修建教室时,“石犀”被劈成石条,用于修建阶梯。这只有着记载的石犀,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记录当中。

年,第二小学堂出土了一只石犀,身上有几十个字,当时的文史馆官员饶伯康先生还将其拓片给经学大家刘师培先生看过,两处石犀之间的连线,可能与李冰开辟的郫江故道有关。但在文革之后,文字拓片和笔记都没有了踪迹,一切也无从考察。

《太平预览》引晋刘欣期《交州记》:“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在古代,人们认为犀牛具有一种分水的能力,下水游泳时,速度够快,犀牛角会将水一分为二,恰好与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分水的行为不谋而合。《蜀王本纪》载有李冰作五石犀厌水精事,云:“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李冰留下的石犀镇水的习俗,被后世一直延续着,在开凿渠道时,往往会有类似“石犀”的石雕存在,而在唐朝时出现的“犀浦”地名,也与此有关,“犀浦”意为“沉犀之浦”。由此可见,成都人民对于石犀的喜爱之情,由来已久,作为曾经的镇水“灵犀”,在下雨的时候,也打败了人们pick的熊猫。

本文引用文字出处: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53,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太平御览》卷。

冯广宏,成都新出石犀略考[期刊论文],文史杂志,(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niua.com/bxnjjjz/21433.html